當下,以機器人技術應用為代表,火熱的人工智能技術正應用于工業生產之中。21日,在第三屆中國(杭州)國際機器人西湖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應用》主題演講中指出,企業是機器人應用的重點,從技術上說,當下企業工業機器人在應用中遇到運動精確性、作業平穩性、布局多樣性和操作易用性等難點。
第三屆中國(杭州)國際機器人西湖論壇現場。 梅芳燕 攝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工業機器人 中國已連續三年登頂世界工業機器人最大消費國工業機器人 浙江工業機器人用量又占據全國第一。
本次論壇承辦單位之一的杭州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也是工業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的見證地。在其積極打造的機器人小鎮內智能制造,已有超過30家機器人生產企業落戶智能制造,從核心零部件、系統到整機等智能制造,初步形成了機器人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30億元。來自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的機器人,已應用到在京東首個無人倉庫里。杭州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生產的機器人產品,研發的智能技術,也應用到老板、萬向等企業。
但機器人并非萬能的。會上,譚建榮駁斥了智能制造、機器人“萬能論”與機器人“無用論”,“好像搞了智能制造、機器人,企業的百病都治好了,不是這樣的。”,“另一種觀點認為機器人沒有什么用,智能制造沒有什么用,我也不贊成。”
作為中國人工智能2.0項目的參與者,譚建榮指出,從技術上看,當前企業在應用機器人技術時,主要面臨著四大問題。
第一,運動精確性問題。機器人操作的精確性比不上人工操作,其實運動精確性問題,從技術上看就是如何實現工業機器人運動學精確建模與求解。
第二,作業平穩性問題。理論上機器人的關節是一個點,實際上機器人的關節有間隙,所以這需要考慮運動副間隙影響下的機器人平穩作業問題。
第三,布局的多樣性。具體是如何考慮布局設計快速地適應公司的新產品、新工藝。
第四,操作易用性。機器人的操作、控制開關和日常維護、保養等,所需高等技術人員的工資比不用機器人時普通操作工工資高。這就需要實現機器人的示教,提高機器人的易用性。
此外,他還指出工業機器人也面臨著系統協調性和應用經濟性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譚建榮及其團隊做了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其提出的一些技術也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如根據焊接線的工藝需要,進行三臺機器人高度異面布置和工作雙工位旋轉的布局方案。通過仿真,機器人可以實現車門快速化焊接,實現56秒的生產節拍。
“用機器換人,還做原來的產品,附加值不高,要通過創新設計,用機器人技術做新產品、新工藝,這才是機器人應用的最大價值。”譚建榮指出。
據悉,中國(杭州)第三屆國際機器人西湖論壇,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浙江大學、浙江省機器人產業發展協會、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主辦,浙江省機器人產業技術聯盟、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承辦。